国内俱乐部投入将回归理性,国企托底难再砸钱
12月27日讯,在奥斯卡离开后,媒体人姬宇阳在《东方体育日报》以“告别金元时代”为题,对未来的中超整体形势进行了点评。姬宇阳认为,随着国企接手俱乐部,只能起到托底作用,而大规模投入资金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以下是姬宇阳文章的主要内容:
曾几何时,中超进入了一个金元时代,当打之年的英超球员纷纷来到中国踢球。然而,如今,中国足球似乎正式迈入了后金元时代。
目前民营企业已无力继续烧钱,即便国有企业能够承担一些费用,也不敢或不愿意再进行大量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民企和国企背后的资金流向都趋于理性,因为他们最终需要追求利益回报。而由于市场无法为中国足球带来盈利,因此许多人的关注点转向了一些隐性的收益。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结果并未如预期那般美好,不少球队选择割肉出局。此外,南粤地区两位先前砸钱拿下中超冠军的老板——张海与许老板,其结局也显得相似而悲凉。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聚焦主责主业”成为改革的重要要求。因此,为足球提供支持可以,但要想通过巨额投入获得成功却愈发困难。
职业体育当然允许高额合同存在。例如,今年休赛期最受瞩目的自由球员胡安-索托(Juan Soto)拒绝华盛顿国民队提出的一份4.4亿美元续约合同,并最终与纽约大都会队签订了一份创纪录、总金额达7.65亿美元、为期15年的合约。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去年大谷翔平(日本职业棒球手)与道奇队签署10年净现值4.61亿美元合约所创造的新高。那么,道奇为何愿意给大谷如此丰厚待遇?因为他们每年从他身上赚取的钱超过1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超俱乐部则难以实现引进明星选手后的市场效益,从而产生可观回报。因此,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必然会逐步恢复至更具理性的投资轨道,就像日韩的大多数俱乐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