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乔丹接班人:篮球传奇的继承与挑战”
寻找乔丹的接班人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事件。这种情况颇似1990年代中期,NBA在失去乔丹后所经历的巨大真空,那时联盟一片慌乱,各队纷纷急于寻求替代者。这样的情形有些像小龙女离开杨过后的混乱,杨过四处寻找白衣女子,却意外找到了陆无双;也像陈建斌失去了纯元,为了缓解心中的孤独而选择与甄嬛交往。
随着乔丹两次复出,球迷们逐渐接受了“迈克尔确实已经离去”的现实,因此局面有所好转。然而,“乔丹接班人”这一话题,并不一定和打法相关。例如,当年打风格并不像乔丹的希尔和便士,也曾被媒体推崇为他的接班人。而科比虽然更贴近于乔丹的打法——这点连他本人都承认,但当科比成名之际,却没有得到如同希尔或便士那样迅速被封上“接班人的待遇”。
回顾1990年代中期,这场紧迫且焦虑地搜寻“乔丹接班人”的计划,可以看到其背后的大背景。在1980年代,由魔术师约翰逊与拉里·伯德拯救了NBA,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竞技层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商业价值的大幅增长:1979年NBA最高工资还只有六十多万美元,而到1992年伯德退役时,其薪水已增至三百万美元,这是顶薪翻五倍的重要体现。
例如,在1987年的总决赛中,凯尔特人与湖人的对抗吸引了2412万观众收看,而前一年凯尔特人与火箭之间较量则只有1443万观看人数。显然,魔术师与伯德之间精彩绝伦的对决极具魅力。而在随后的几年间,即使是在缺少他们之后,比如1994年的总决赛,仅平均1725万人观看,与此前相比差距明显,使得NBA感受到强烈的不安。
进入94-95赛季,新秀格兰特·希尔表现突出,不久就入选全明星,还获得首位投票。但尽管他的打法虽无私、善于突破分球,与此同时另一位探花哈达维因身材条件以及类似魔术师风格也常被称作可能成为下一任偶像的人物。当时即使实力雄厚,如鲨鱼奥尼尔、大梦霍华德等传奇巨星依旧活跃,但大家仍期待着新鲜血液能填补由于丧失昔日英雄造成的一系列空白。他们希望能够找到新的“两米左右飘逸摇摆人”,以延续这一时代审美及商业模式。
直到1995春天,有关麦可归来的传言开始浮现,各地球迷疯狂抢购门票,只为了见证这个神秘人物再度登场。同样就在此期间,多家企业市值猛涨,一切均指向篮球界的新变革来临。不久后,他发出的“I AM BACK”宣告彻底改变了一切,全美国各大电视网几乎暂停所有节目进行报道,以致影响深远,可谓是一项划时代事件。
[...] 经过这些波折,我们可以清晰看到90年代初对于合适继承者的不懈追求,以及最终由不同形式展现出来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来看,这段时间内关于谁将取代迈克尔的问题从未真正消散,无论是谁,都很难达到那个高度。因此我们不得不理解为何如此时期下那些本质上并不相似的人会遭遇这样命运般安排。同时,通过不断演进发展,到21世纪的时候,再讨论起“Jordan’s successor”反倒愈加平静,因为每个人终于明白,没有任何个体可以轻易复制另一个伟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