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球运动会看台冷清,群众基础薄弱制约发展
12月2日讯 针对三大球运动会上空荡荡的看台,媒体人葛爱平在《东方体育日报》发表了专栏文章进行点评。他认为,群众基础是推动一项运动发展的根本因素。
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日前圆满结束,这是中国首次集中举行足、篮、排这三项比赛。与之相似的是1972年举办的第一届五项球类运动会。当时,这场赛事为中国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比赛分布在多个基层场地进行,那时候并没有太多符合标准的正式赛场,北京工体则成为了一种神话般存在。
观众们热情高涨,每场比赛几乎都座无虚席,人们对于体育赛事充满期待和激情。然而,举办五项球类运动会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旨在重新整合那些被忽视已久的中国体育事业。两年后,中国代表团参加伊朗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并取得金牌总数第三名的佳绩。
回顾上世纪70年代,中国体育主要依赖专业队训练,各级教练也积极从基层学校挖掘优秀人才。但当时学生放学后的时间较为宽裕,他们常常寻找机会踢足球或打篮球,因此教练能够轻易找到可培养的人才。而有专业队参与的各类竞赛更是受到欢迎,无论何种项目,总能吸引大量观众。我记得小时候非常喜欢下象棋,在人民广场附近上海体育宫观看胡荣华与黑龙江选手王嘉良的一場精彩对决,当时看台也是坐满了人。
据我了解,以往原上海足球队员都是通过街头踢野球被教练发掘,然后逐步晋升至区少体校、市青年队直至加入上海球队。然而,如今即使是在小区中蹲点观察,也难以看到几个孩子正在踢足球。这让我想起刚刚落幕的不如意“三大球”盛事,我相信主办方初衷虽好,但若缺乏坚实的大众基础,很难构建起强大的竞技体系。此外,看完最近上海足球队与山东队之间决赛片段,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激烈竞争,而是一旁空旷冷清的看台——这是我国18岁以下最佳足球团队间的重要战役,却鲜有人到现场支持,即便这些年轻人的家长也寥寥无几。在许多其他国家,这样现象极其罕见,与日本每年的全国高中联赛相比差距明显。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
当然,仅靠增加赛事数量无法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呢?这实际上涉及社会层面的问题,目前令人沮丧的是尚未看到解决办法。如果我们希望扭转职业球队作为最具大众参与性的项目成绩不断滑坡(乒羽网除外)的局面,还需要经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