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兴宁籍球员,梅州客家足球队老板是谁
国脚消失20年,足球之乡的传统从未真正断档
如今,随着流媒体视频平台的普及,关于中国足球,球迷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画质越低,水平越高。“低画质”时代,是梅州足球的辉煌时期;然而,如今中国足球顶尖人才的缺失,成了梅州足球难以摆脱的痛苦记忆。
池明华等是梅州足球的过去,刘彬彬、叶楚贵和曾超则代表着梅州足球的现在。那么,在校园足球“体教融合”之后,梅州足球的未来又将如何?本报记者采访组深入梅州各县(市、区),访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多所学校,为读者揭示“足球之乡”梅州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本期为该系列报道的第一篇。
五华奥体中心和体育场外的李惠堂雕像
1998年,廖可强29岁。当时,他用一点存款,在梅州江北老城区开了一家水果店,成为了一名个体户。“我读书不多,初中毕业后就到处打工,尝试各种工作。我们这里有柚子,那我就卖柚子。”
丙村的廖可强有两个爱好:打麻将和看球。“小时候我踢过球,但没被选上体校,所以后就不踢了,看看、笑笑就行。”他知道,踢不上体校,就没有机会靠踢球生存,不如早早找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
同年,池明华宣布退役。梅州乃至广东足球此时有着多种声音:送别、遗憾和期待。许多人为这位从17岁就入选广东队、经历了“5·19”事件和职业化变革的球员送行;大家感叹梅州没有一支职业球队陪伴他度过职业生涯的最后时刻;而对下一位池明华的期待则始终存在。廖可强还记得池明华是在云南红塔退役的。“梅州资源少,没有老板愿意办球队。客家人讲究根,谁不想在家乡结束职业生涯呢?”
1998年,梅州市刚成立了10年。这时,大街小巷仍能听到《相约一九九八》和《心太软》。可是,梅州人万万没料到,从1956年被称为“足球之乡”、一县走出七名国脚的梅州(前梅县地区),会经历长达近20年的国脚空白期,直到刘彬彬入选国家队。
“足球之乡”和李惠堂成了梅州的名片
1994年,中国足球开始了职业化的浪潮。从此,梅州曾经引以为豪的业余体校与青训体系,受到新兴职业俱乐部青训模式的强力冲击。当金钱成为中国足球最后的动力,职业俱乐部挥舞着人民币疯狂挖掘各地的人才时,梅州足球却成了第一批倒下的牺牲品。
1999年,谢育新在沈阳海狮俱乐部踢球,那时的他,已与从荷兰回来的昔日球员截然不同。2002年世界杯后,梅州足球进入了低谷,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足球的黑暗期。2015年,随着江南新区的发展,梅州的经济重心开始向梅江河南岸转移。廖可强在江南岸又开了一个水果店。
许多年后,廖可强终于有机会现场观看池明华的比赛。“那是一次村里的贺岁杯,池明华来了,还有郭亿军、谢育新。听说伍文兵也来了。这么多年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国脚的集体出场。”
在梅州,过年有球赛是人们的传统,尤其是当场上有这么多前国脚和省队球员时。“球场非常热闹,还有很多人从五华和兴宁赶来看,过年时尤其热闹,四五千人都在场上,许多梅州人年节期间都回来了。”廖可强一边说,一边掰开一个柚子,“小时候,有些人买不起足球,就用这个来踢,这就是我们的球,这就是生活。”
丙村村民观看贺岁杯
上周日凌晨,中国国家队再次前往阿联酋沙迦,在那里,中国队将迎战阿曼和澳大利亚。前四场比赛中,中国队以1胜3负的结果以及在比赛中的无能为力,让世人对国足的出线几乎不抱希望。
山东鲁能的刘彬彬便是梅州人。可是在12岁时,他便离开梅江区人民小学,进入鲁能足校,最终成为新的梅州籍国脚。如今的梅江区人民小学,是梅州市校园足球的佼佼者,近年来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先后为多家职业俱乐部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10月初,“市长杯”区级选拔赛结束,人民小学再次夺得第一名。
在梅江区的校园足球圈,有这样的俚语:“铁打的人民小学,流水的校长。”历任校长对于校园足球的工作都非常重视。梅江区还采用了小学领导的轮岗制度,不论谁担任人民小学的校长,足球成绩始终不差。
现任校长饶小雯于2020年接任人民小学。虽然是女校长,但她与足球并非无缘。1980年代就读于梅县区松口中学时,她就非常热爱足球,常跟随师兄师姐们一起踢球。“这只是出于个人兴趣,但随之就更加热爱。”
尽管总统小学不是梅江区最好的学校,但梅州在体育场地的建设上并不吝啬。有的新建学校单是建造球场,就投入超过百万元。然而位于老城区的人民小学因为环境限制,只能将水泥地的球场翻修,再铺上缓冲层做成年轻草场地。即便如此,场地的尺寸仍然达不到标准。
饶小雯曾在2013年被评为梅州市劳动模范,但在人民小学,她的这个地位受到了强大的“威胁”。这个“威胁”来自负责足球教学与训练的钟友声老师。他即将退休,已在人民小学服务终老,是校园足球的坚实后盾。按照饶校长的说法,“我自己是劳动模范,钟老师比我更模范。每天他基本上都是天黑才回家,而且还坚持在周末带队训练。寒暑假中,他是最忙的,每天都在校园里训练。正是有了这么热爱的教练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梅江区人民小学的足球赛
钟老师常常有一些小抱怨,偶尔找校长私下提起自己没有加班费等问题,这使得饶校长感到内疚。她会安慰钟老师:“你有一颗热爱的心,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说了算,我就会评个劳模给你。”
在这样的环境下,饶校长也感到颇为无奈,“校园足球的基层工作,没有多少补助,都是靠热情与奉献。只要不违反规章制度,我都会尽量帮助解决问题。一批像张可光、钟友声这样的教练员为校园足球做出了积极努力。”
目前,人民小学有四支不同年龄段的校队。然而,由于场地只有一块,在进行“校长杯”比赛时,校队和梯队的训练通常只能安排在晚上。那时课程结束后,家长都会在校门口等候,完全没有怨言。饶校长指出,家长们为了支持孩子踢球,付出了不少心血。
梅州人热爱足球,但训练之路却并非坦途,常常让家长感到为难。然而,在“足球之乡”,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延续对足球的热爱,就像他们的长辈一样。在梅州的学校体育圈常有这样的说法:“梅州人对足球的热爱是根深蒂固的,运动会的田径比赛要做工作,但一谈到踢球,梅州人自发参与。”
这样的比赛不仅仅是“小球员们”的节日。
2021年,令人期待的体育盛事接踵而至。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推迟,2020 东京奥运会、2020 欧洲杯均安排在今年举行,加上美洲杯和在陕西举办的第十四届全运会,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足球赛事连连不断。在本届全运会上,特意设置了包括五人制足球的群众项目组赛事。在五人制足球甲乙组比赛中,广东队都成功闯入决赛。甲组决赛中,广东队点球惜败内蒙古,获得亚军,而乙组决赛中,广东队以2比1逆转江苏队夺得金牌。这一金牌是广东队在本届全运会上的第二枚奖牌。
为广东队连夺金银牌的五人制足球队来自梅州市五华县。尽管这一项目属于群众赛事,但这些奖牌同样会被计算入全运会的总奖牌榜,因此广东省体育局对五人制足球队的选拔非常重视。最终,经过层层竞争,五华县代表队获得了代表广东队参加全运会的资格。
魏远平管理着一家文化公司,是广东队在乙组决赛中的队长,身穿10号球衣,是球队的重要角色。“省里很重视这次全运会,特意为我们安排了专业的教练团队。足协主席叶细权不仅观看了我们的训练,还参加了我们的出征仪式。”
魏远平获得金牌
虽然这只是群众赛事,其含金量丝毫不逊色。在专业教练团队的指导下,魏远平及队友们经历了近半年的严格训练。五人制足球与11人制足球不同,除了门将外的四名球员需要不断跑动,所有战术都以不间断的跑动为基础。这对体能是个极大的挑战,尤其对于年过四十的魏远平而言更是如此。“职业球队的训练强度非常高,每次练体能时,我常常是回家腿软,连茶杯都不能拿。”魏远平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仍显得印象深刻。
参加全运会训练选拔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随着训练深入与细化,越来越多的队员因种种原因选择离开。有的人因未达到标准,有的人因实在坚持不下去,还有一些则因为工作繁忙。廖海锋,就是为了全运会无奈选择放弃的其中一员。
廖海锋是个拼命三郎,每次训练、比赛都奋勇争先。他想去参加全运会,然而由于之前错过一次冠军的机会,他不想再有遗憾。每当回忆起那次北京的比赛,连机票都已经购买好的他,最终因工作太忙未能成行,球队在北京夺冠,他只能坐在庆功宴上当看客。他永远无法预知球队的未来,但他对球队充满了信心:“五华的足球,在梅州都是顶尖的。”所以在心底,他一直将冠军目标紧握。
梅州球员代表广东对阵江苏队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惜,这次他还是未能成行。由于“体卫艺”的工作过于繁杂,尽管其工作内容仅为三个字,但实际上涵盖了学校体育、校园足球、卫生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等多方面的责任。作为五华县校园足球办公室,每年需组织上百场足球赛事、参与市长杯和省长杯的出队任务及暑期足球夏令营的选拔等,工作繁重使得廖海锋很难兼顾球队训练。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放弃。
“他们欠了我两个冠军了。”廖海锋有些不甘心,“获得金牌的队员能领取奖金。如果我去的话,回来就要请客,请吃顿大餐,从五华请到梅县,主客场都是我的。”
让廖海锋感到遗憾的是,自己的儿子却更喜欢打篮球。“我希望他也能踢足球,但我得尊重他的选择。”梅州人对足球有着深厚的情感,却也清楚地理解尊重,体现了作为“足球之乡”的宽容魅力。
梅州代表广东在全运会五人制比赛摘下一金一银
尽管国脚缺失,但梅州人在足球普及方面依然走在前列。尽管顶尖人才有所欠缺,但在基础教育上却不遗余力。对于外界认为梅州足球滑坡的观点,梅州业内人士并不认同。早在2009年,梅州就制订了振兴足球之乡的长远规划。如今,第二个十年规划也在征求意见阶段。
梅州人对自己的足球十分了解,清晰地认知优势与短板,同时坚定地对重振梅州足球、南派足球充满信心。梅州人从不轻言放弃。原梅州区光远小学女校长肖俊珊,曾因光远小学在大型体育活动评选中仅获三等奖感到不满:“受疫情影响,去年评选采用视频的形式,这太不公平!光远小学场地小,录制视频就输在气势上,实地考察的效果远远胜于视频!如果未来再次获得三等奖,我宁愿不参赛!”肖俊珊的话中透出一股倔强的劲头。
今年,她被调到新建的梅江区元城小学担任校长。元城小学于2021年建成,硬件设施相当出色,肖俊珊心里也有一个目标,努力让所有学生都爱上足球运动。
肖俊珊校长
梅州人顽强不屈的底气,来源于他们的踏实与努力。五华县第一小学是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梅州市足球示范学校,而校长李钧则是个狠角色,自己也是足球爱好者,穿着皮鞋也能颠球二三十下。早在南山小学担任校长期间,由于缺乏专业足球教师,李钧亲自负责球队的训练。
来到县一小学后,他改造了泥土球场,升级为配备塑胶跑道的人造草场。基础设施得到提升,发展的资本也随之增加。
五华县是梅州的足球强县,各类足球学校层出不穷。李钧曾在南山学校带队外出比赛,结果他的儿子代表另一所
国脚消失20年,足球之乡的传统从未真正断档
流媒体视频平台发达的年代,关于中国足球,球迷圈流传着一句话:画质越低,水平越高——“低画质”时代,是梅州足球的辉煌时期;而如今中国足球金字塔顶尖人才的缺失,成了梅州足球刻骨铭心的痛。
池明华等是梅州足球的过去,刘彬彬、叶楚贵和曾超是梅州足球的现在,那么校园足球“体教融合”之后,梅州足球的未来又会如何?本报采访组深入梅州各县(市、区),走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到高中的十多所学校,为读者披露“足球之乡”梅州的校园足球发展情况——本期,是该系列的第一篇。
五华奥体中心和体育场外的李惠堂雕像
1998年,廖可强29岁。当时,他用手上的一点存款,在梅州江北的老城区开了一家水果店,成了一名个体户。“我也没读过什么书,初中毕业就到处混了,什么活都试试,我们这里产柚子,那我就卖柚子算了。”
丙村人廖可强有两个爱好,一是打麻将,二是看球。“小时候踢过,没选上体校,就不踢了,看球、笑笑就行了。”他明白,踢不上体校的人并不适合靠踢球为生,于是选择自谋出路。
同一年,池明华宣布退役。梅州足球面临多种声音的交织,送别这位资深球员,遗憾家乡没有职业球队陪伴他完结职业生涯,同时也期待新一代年轻球员的崛起。廖可强记得池明华是在云南红塔退役的,“梅州贫穷,缺乏老板搞球队。作为客家人,谁不想在家乡退役?”
1998年,梅州市刚成立十年,街头巷尾弥漫《相约一九九八》和《心太软》的旋律。梅州人未曾想,从1956年起便被誉为“足球之乡”的梅州(前梅县地区),会经历近20年的国脚空白期,直至刘彬彬入选国家队。
“足球之乡”和李惠堂成了梅州的名片。
1994年,中国足球开启了职业化之路。此后,梅州曾引以为傲的业余体校体制受到新生职业俱乐部青年培训计划的冲击。当金钱成为中国职业足球的重要驱动,梅州足球成为了受害者。
1999年谢育新在沈阳海狮俱乐部踢球,那个时候的表现与刚返回的自己截然不同。2002世界杯后,梅州足球走入低潮。2015年,随着江南新区的发展,梅州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廖可强又在江南岸开了一家水果店。
多年后,廖可强终于有机会现场观看池明华的比赛。“那是村里的贺岁杯,池明华、郭亿军、谢育新都在场,听说伍文兵也来了,十多年没见这么多国脚。”
贺岁期间,梅州人绝不会错过比赛。“那时球场上人山人海,归乡的梅州人络绎不绝,人数有几千。”一边说,廖可强一边掰开一个柚子。“小时候,有些人买不起足球,就用这个踢,这就是我们的球,融入生活的气息。”
丙村村民观看贺岁杯(via 球乡)
上周日,中国国家队前往阿联酋沙迦,将迎战阿曼和澳大利亚。在前四场比赛中1胜3负,让国足的出线希望渺茫。
刘彬彬,作为国家队一员,来自梅州。然而,他在12岁时离开梅江区人民小学,加入鲁能足校,最终成为新一代的梅州籍国脚。如今的梅江区人民小学已经成为梅州市校园足球的佼佼者,成绩优异,不久前在“市长杯”区级选拔赛中再次夺冠。
在梅江区的校园足球圈流传着一句话:铁打的人民小学,流水的校长。历任校长均非常重视校园足球工作。梅江区有轮岗校长的制度,但不论谁来到人民小学,他们都能保持足球的优异成绩。
现任校长饶小雯在加入学校时感受到很大压力:“这里的足球没有退步的空间。”
饶校长为新学期校长杯比赛开球。
饶小雯自2020年到达人民小学,尽管她是女校长,但她并非足球门外汉。1980年代,她在梅县区松口中学时便热爱足球。“因为兴趣,我就开始玩足球,越玩越喜欢。”
论场地,人民小学并非梅江区最好的学校。尽管经济落后,梅州在球场的建设上并不吝啬,新建设的学校往往投资超百万。老城区的人民小学受环境限制,只能修缮水泥球场,铺上人造草。即便如此,尺寸仍未达到五人制标准。
饶小雯曾在2013年被评为梅州市劳动模范,但在人民小学,她的地位受到“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负责足球教学的钟友声老师。钟老师明年就退休,他在学校干了一辈子。”在饶校长看来,“钟老师的热爱让我们起点更高。”
梅江区人民小学的足球赛。
钟老师也常抱怨,训练中没有加班费让他颇为不满。“我总是劝解他,热爱比任何事都重要。如果我能做主,我会为你评个劳模。”
这种状况让饶校长感到无奈,“校园足球的基层工作没有补助,全凭热爱与奉献。我都会尽量帮他们解决问题。”张可光、钟友声等一批无私奉献的教练为梅州校园足球的发展贡献良多。
人民小学所有年龄段的校队有四支。由于场地仅一块,进行“校长杯”比赛时,队伍与梯队的训练只能安排在晚上进行。家长们总是在校门口等候,绝无怨言,饶校长认为家长们为了支持孩子踢球,付出了很多心血。
梅州人喜爱足球,但足球训练却是一条艰辛之路,让家长感到牵绊。然而,在“足球之乡”,他们更希望孩子热爱足球,延续传统。“梅州人对足球的热爱是根深蒂固的。”梅州学校体育圈的话中透露出这种情感。
这样的比赛对“小球员们”来说是特别的节日。
作为奇特的一年,2021年成为体育大年。因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奥运会、欧洲杯延期,加上美洲杯、全运会等赛事集中,在短短几个月内,足球盛宴接连上演。在五人制足球比赛中,广东队双双进入决赛,最终在甲组和乙组中获得一金一银,显示出梅市的实力。
五华县的群众足球队在全运会中的表现令人瞩目,尽管是一项群众活动,仍在总奖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经过层层选拔, 五华队成功代表广东出战全运会。
魏远平作为队长,表示全运会备受重视,获得了专业教练团队支持。“省里面为了此次赛事特意派来了多名教练,足协主席还见证了我们的训练。”
魏远平夺冠后。
虽然是群众项目,这枚金牌的含金量不低。训练强度极大,尤其对40多岁的魏远平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职业球队的体能训练太高强度了。”
并非所有进全运会选手都可以留下,随着训练不断有人选择退出,基于不同原因。有的人未达到标准,有的人坚持不住,还有人因工作繁忙而无法兼顾。五华县教育局的廖海锋就是其中之一。
廖海锋为了参加全运会拼尽全力,他不想错失如此良机,毕竟他曾错过一次冠军。“去北京的票我都买好了,结果因工作太忙没去,遗憾的是他们冠军了,那次我只能在庆功宴上看着。”然而,无论结果如何,廖海锋始终对五华足球充满信心。
梅州球员代表广东对阵江苏队(via 球乡)
能力要靠坚持才能实现。此次,他还是未能成行。工作多事项,比如“体卫艺”项目,涉及体育、校园足球、卫生教育等,常常让人忙得不可开交。作为五华县校园足球办公室成员,每年需要组织600多场比赛,以及多项赛事的任务,这使得廖海锋难以兼顾训练,只得选择放弃。
“他们欠我两个冠军,”廖海锋不甘心:“拿到金牌的还可以享受奖金。若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请客从五华请到梅县。”
让廖海锋遗憾的是,儿子更喜欢打篮球。“我希望他能像我一样踢足球,尊重他的选择。”梅州人把足球视作生活,但也很理智,包容许多孩子的选择,体现了“足球之乡”的魅力。
梅州代表广东在全运会五人制比赛摘下一金一银。
梅州尽管缺乏国脚,但在足球普及上表现出色。在顶尖人才上确有不足,但在基础方面,梅州依然在努力克服。外界对梅州足球的滑坡质疑,行业内人士则不知同意。早在2009年,梅州就已提出振兴十年规划,后续修改正在进行。
梅州人对足球的认知深刻,明白自己的长短期目标。有着不服输的精神。原梅州市光远小学的女校长曾因得奖不满:“我们受到疫情影响,评选采用了视频录制,对场地小于却无法展现。”
肖俊珊校长的目标清晰,促进学生均参与足球活动。
梅州人不服输的底气来自勤奋实干。五华县第一小学多次获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李钧亦身为足球爱好者。曾亲自代替学生担任教练。
在担任校长后,李钧将原有泥土球场升级为人造草场,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五华县拥有许多强校,但目标明确,李钧从未放弃承诺和梦想。“三年内,一定战胜你们?”最终成立后全队奋勇再战,李钧兑现承诺。
李钧与众多合作夥伴,不再畏惧挑战,全力支持基础建设。
省级教育局副局长罗涤权的两块校园足球荣誉称号证明了他的努力。他身体力行,成为大家共同参与的足球爱好者。
出身于兴宁的他,小时候便在大山里踢球,随性自在。如今,他对梅州足球又有了新的想法,“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但梅州足球的下滑与中国足球的下滑是同步的。”
罗涤权思考梅州市现状:“梅州虽经济欠发达,但并不意味就应满足于现状。我们要把校园足球与文化结合,吸收南派足球的精髓,重振梅州足球的希望。”
李惠堂是谁?他那个时代的中国足球是什么情况?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号鲁卫,梅州八贤之一,生于香港,祖籍五华县。
于1965年任国际足联副会长,1976年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与贝利、马修斯、斯蒂法诺、普斯卡斯同列。图片出自/孙德茂。
李惠堂从小热爱足球,6岁随父亲回家乡梅州,并在自家庭院苦练,每天与伙伴们在草地上度过。1922年,他回香港,继续承袭足球技艺。
李惠堂大放异彩,成为南华队的主力前锋。在20年代,他随中华足球队连续获得远东运动会冠军,这使得他名声大噪。他逐渐成为全港足球明星,深得观众喜爱。
在随国家队参加多项赛事时,他多次刷新加拿大、斯科特等国家代表队的记录,名声遐迩,成为华人足球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员。
1936年,李惠堂为参加柏林奥运会,团队便自筹资金,沿途打比赛以集资,最终不敌英格兰。1941年香港沦陷,他逃回家乡,继续推动梅州足球发展。
李惠堂教练生涯成就卓越,深得孩子们的爱戴,是激励后辈的重要力量。他所创办的足球学校,至今仍在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优秀球员。
李惠堂于1979年7月7日病逝于香港,享年74岁。“球王”的遗产延续至今,仍然激励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不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