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霍克海默
马克斯·霍克海默,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于1895年生于斯图加特。早年在慕尼黑、弗莱堡、法兰克福大学研究哲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起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后兼任哲学系主任。1930年出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一直到1953年退休。
霍克海默在担任法兰克福研究所所长期间,吸收了一批经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进所,旨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对研究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从此,社会研究所开创了一个新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了。1932年,社会研究所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先后在法兰克福和巴黎用德文出版,霍克海默任主编。
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社会所由于其成员大多是犹太血统,被纳粹政权以“敌视国家的倾向”的罪名封闭,霍克海默不得不将研究所迁往日内瓦,后又迁往巴黎,取名为“国际社会研究学会”,开始了流亡生涯。二战后,应西德政府的邀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回国,重建社会研究所,二人分别担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长。不久,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后又赴美讲学,实际上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诺主持。
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进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40年加入美国籍,起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后到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
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从50年代开始,马尔库塞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其认为现代工业和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向度的人”。试图在弗洛伊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乌托邦,借此实现“非压抑性的灵魂升华”。
哈贝马斯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对前辈的“社会批判理论”作了重大修正和改造。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哈贝马斯强调,当今理论界的主要任务是批判科学技术。其认为,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强调理论的批判功能,但并没有能正确地确定批判的对象。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生产力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头等的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估价科学技术的作用,应该“成为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
把左倾激进主义引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哈贝马斯认为,法兰克福学派老一代理论家的“左倾激进主义”是“社会批判理论”的致命伤。致力于将其改造成为“改良主义”,其具体途径就是论证资产阶级管理机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消除科学技术统治所带来的弊端。
沟通“社会批判理论”与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哈贝马斯认为,法兰克福学派老一代理论家把实证主义拒之门外,造成了该理论缺乏客观性、精确性,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必须在“社会批判理论”与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之间架设桥梁。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理性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技术理性的发展和在各个生活领域的全面渗透,然而技术理性本身无法解决生活世界的价值观问题,因此哈贝马斯提出了沟通理性的概念,试图通过沟通行为的理性化进程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诸多危机。其理论因而被称为“沟通行动理论”。
学派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关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更直接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的理论继承;同时,学派中的主流思想还受到了黑格尔、康德、弗洛伊德、浪漫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等众多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
马克斯·惠特海默生平
马克斯·惠特海默,这位杰出的思想家,出生于布拉格。在他18岁的大学预科毕业后,他选择了格拉茨大学,专攻法律。然而,他的兴趣很快转向了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尤其受到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厄棱费尔的深刻影响,他在格拉茨大学的学习期间跟随厄棱费尔学习了大量课程,这对他后来的学术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之后,惠特海默前往柏林大学,师从斯顿夫,他的学术才华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904年,他在符茨堡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屈尔佩。他的学术生涯始于法兰克福的一个研究机构,1916年至1929年间,他在柏林大学担任教职。1929年,他晋升为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开始了他在欧洲的学术生涯。
然而,纳粹的崛起迫使惠特海默在1933年离开德国,他与其他众多国际知名科学家一同移居美国,被纽约市社会研究新学院聘为教授。在那里,他一直工作到1943年,直至生命的终点。在这最后的十年里,惠特海默将他创立的格式塔理论拓展到了多个领域:1934年,他深入探讨了真理的内涵;1935年,他研究了伦理学的深层次问题;1937年,他的目光转向了民主议题;而1940年,他则关注了自由的哲学探讨。这清晰地表明,惠特海默的理论并非局限于心理学,而是跨越了哲学、科学与教育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卡尔·西格尔人物简介
卡尔·路德维希·西格尔(Carl Ludwig Siegel),这位德国数学界的杰出人物,出生于1896年12月31日,逝世于1981年4月4日。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15年,当时他进入柏林洪堡大学,专攻数学、天文和物理。然而,战争打断了他的学业,1917年他选择参军,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他回归学术,加入了哥廷根大学,师从数学大家爱德蒙·兰道。在哥廷根的学习和工作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毕业后短暂担任助教,1922年便晋升为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
西格尔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1938年他被迫回到哥廷根,随后在1940年,他通过挪威辗转到达美国,加入了享有盛誉的普林斯顿大学。在普林斯顿,他继续他的研究工作,这段经历无疑对他的学术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1951年,西格尔再次回到他的学术根基所在——哥廷根,担任教授,直至1959年他正式退休,结束了他漫长而富有贡献的学术生涯。
扩展资料
卡尔·西格尔,德国数论家。 他的研究范畴是数论、不定方程和天体力学。1978年,获沃尔夫数学奖。
This HTML code will create a basic web page with the provided text content organized into sections with headings and paragraphs. It also includes basic styling for better readability. Remember that you might want to enhance this code with more advanced styling, content, and features to create a more complete and engaging webpage.